孩子在心理危机面前,都会释放出一些信号,希望家长可以看见自己,是孩子在寻求帮助。危机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孩子释放了信号,是给我们机会阻止最坏结果的发生。
如果孩子明确告诉家长“爸爸妈妈我不想活了,活着没什么意思。”,这时就需要注意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得生死,但记住,没有人拿生死开玩笑,请家长一定要重视,这是孩子在求助,虽然还没到最后自杀的一刻,但孩子在释放信号,想让家长看见自己。
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很可能是心理感受到了痛苦,想用身体的疼痛麻痹自己,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心理转到身体。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着批评,而是要关心孩子,问问孩子为什么伤害自己,为什么你宁愿有这样身体的痛苦,你心理的痛苦在哪里。
很多研究发现,出现自残行为的孩子之后自杀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这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孩子,你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家长不用忌讳聊“死亡”这个话题——就算家长不提,孩子也会从网络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所以,要与孩子坦诚地沟通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孩子每天长时间刷手机,睡眠严重不足,我们要思考手机能够带来什么?孩子需要温饱,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以及自我价值感。家长可以思考,孩子的哪一种需求在现实中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呢?
当你发现孩子原本非常活泼,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最近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尤其是原来感兴趣的也提不起兴致,这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处于抑郁状态中。
如果孩子出现经常旷课、不交作业的情况,可能大多都是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成就感的孩子们。我们整个社会以及家庭中,评价孩子时都会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孩子可能会认为我学习不好代表我所有都不好,甚至是不值得被爱的,这是很危险的。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比较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
心理危机跟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调有关系,具体而言是与血清素的失调有关。家长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切忌火上浇油,这时候事情的对错、家长的绝对权威、控制权已经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孩子是否会出现危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