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孩子,从差生到尖子生,原来就靠这句话发表时间:2023-09-12 10:55 山东的一位老师,最近收获了一波点赞, 这一切源于他发出的一条短视频。 这位小学老师,他的班上有个男孩, 一提到学习就开始泪眼汪汪的,整个人也邋里邋遢的,经常把课桌弄得脏兮兮,班上的同学不喜欢他。 换做别的老师可能也就放任他去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博主。 对于男孩的行为,他没有放弃,而是有意识地给孩子各种表现自己优点的机会。 比如男孩课桌经常被他画得乱七八糟,博主就让他在黑板上画,以此引起同学们对他画功的注意; 男孩胆子大,不怯场,他就让孩子参加班级的表演活动,有一次他的表演更是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 渐渐地,男孩和班里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好。 而在学习上,博主对于男孩的每一次微笑进步都会进行表扬与鼓励: “你这次没有交白卷哟,很棒!” “你已经两天没有上课睡觉了呀! 男孩很吃这套,进步也越来越大,就这样,在博主的赞赏式教育下,男孩的成绩从D考到了A,人也自信开朗了很多。 他的鼓励与赞扬,不光是激励孩子成绩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的态度,这会让他受益终生。就像博主说的: “他眼里有光了。这束光,照亮了他,也照亮了我!” 孩子眼里的光便来自他的夸赞和表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提到: “常常赞扬、鼓励孩子,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能使孩子产生成功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信心。” 然而,鼓励与赞扬却是很多家庭中的稀缺品。 ![]() 父母的贬低,就是在不断给孩子贴上坏标签 在电视剧《狂飙》中,大嫂陈书婷狠狠圈了一波粉。 她讲义气,精明能干,遇到任何困境都淡定自若,对待家庭更是全身心地付出。然而,她教育儿子高晓晨时却犯了很多父母共同的错误——贬低孩子。 剧中这样的场景很多。 小时候,当高启强夸奖高晓晨钢琴弹得好时,陈书婷却不置可否: “练了一个月才练成这样,还有脸说!” 听到妈妈这句话,高晓晨的脸上瞬间没了笑容,情绪明显低落下来,因此走神弹错了音,结果又被妈妈骂。 高晓晨因为高启强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把八音盒送给了老墨的女儿哭时,陈书婷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指责男孩子不该一点事就哭哭啼啼的。 高晓晨的童年没有得到过妈妈的肯定与表扬,相反全是贬低和打压。于是,小时候乖巧听话的孩子变成了叛逆的青年。妈妈越是贬低他,他越是想证明自己。所以他后来飙车、闹事、要找蒋天出风头……最终酿成大祸。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父母的贬低和否定,就是在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 使他们最终成为父母嘴里那样的孩子。 在央视《心理访谈》一期节目中,主人公范成金大学毕业10年不肯工作,待在家里啃老。 而她之所以成了这样,都是因为父母的那张嘴。 小时候,每当她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画拿给父母看时,得到的回应却是: “有啥用呀,有用吗?看书去!” 长大找工作屡屡碰壁时,迎接的是父母一番打压: “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 你要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面对记者,她激动地进行着控诉: “不管我做得怎么样,都会被否定!” 后来,她患上了心理疾病,无法与人交往,彻底变成了父母口中那个不能成事的人。 父母的贬低,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一点点割着孩子的心,也一步步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走向。 ![]() 贬低不是教育,更不是爱 有些父母把贬低否定当作教育的一种方式,他们害怕孩子因为一点成绩“飘”了,于是必须要泼冷水以此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上进。 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三悦的妈妈便是如此。 她对三悦的态度从来都是打压、贬低、嘲讽。当三悦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让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过分的是,三悦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但因为上司偏袒男性,她被无理辞退。本以为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一些安慰,然而她却遭到了嘲讽:“你这么笨,脑子不灵光,性格还差,整天愁眉苦脸的,都不懂得笑一笑,活该没被选中。” 一次次的否定贬低,也让三悦开始放弃自我,选择躺平。 一面是三悦的不满:“她是我的妈呀,她不知道我会难受的吗?” 一面是妈妈的不解:“我是她亲妈,我能害了她吗?” 但事实上,当教育以贬低否定的面貌出现时,那就不该称之为教育。贬低就是贬低,也不是激励的同义词,相反是一种杀伤力极大的否定和攻击。 还有些父母习惯把贬低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大人都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 网友@奶茶加咖啡说: “玩的就是绝对控制,贬低的背后就是高姿态和优越感,希望孩子一直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好管理又省心。”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的年岁也在增长,他们发现自己难以继续控制孩子,因此产生了恐惧感。为了重新夺回这种掌控,他们倾向于使用嘲讽这一手段来打击孩子,以加强自己的内心安全感。 ![]() 同时,潜意识中,他们还借此方式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通过贬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其独立自由,以确保孩子持续依赖他们的照顾,从而保持自己的被需要性。 无论是出于激励或是控制的目的,贬低否定都不是爱的表现形式。 正如《欲望山庄》里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 把贬低换成夸奖,收获一个高自尊孩子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除了赞美和鼓励,我找不出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 教育出一个高自尊、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其实并不难,无非是爱、,夸奖与鼓励。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夸孩子呢?下面这三个误区要注意。 1)空洞泛泛的夸奖不要说 在夸奖孩子时,过于泛泛的赞美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真正优点的辨识能力。比如,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真是太聪明了!” 虽然这是积极的赞美,但如果一味地用同样的赞美来回应所有情况,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而不会真正理解自己的优点在哪里。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我们不要简单一句“真不错”、“太棒了”就结束了,而是认真地说出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这只鸟好像真的在飞”、“彩虹的颜色你都画出来了”,夸奖要看到细节,描述细节。 2)夸奖要局限在孩子本身,而不是比较 有些父母, 特别喜欢用不如自己孩子的同龄人与孩子做比较,比如你这次表现的真好,比XX强多了…… 这样做容易让孩子更在意与他人的比较,他的行为驱动会从“我该如何好好学”,变成“我该如何不让别人超越自己”,导致孩子在目标上逐渐走偏。 我们可以比较,但是是和孩子过去的表现比较,而不是他人。 3)戒掉“结果导向”的夸奖 当孩子在学校考试中取得了高分,父母对他们说:“你真是太聪明了,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这种情况下,父母只关注了孩子的成绩,而没有提及孩子的努力和学习过程。这是一个结果导向夸奖的例子,因为它强调了结果(高分)而忽略了过程(努力学习)。 这种夸奖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心态”, 使孩子认为成功与失败是固定的,而不是通过努力和学习可以改变的。这可能导致他们避免挑战,以免面对可能的失败。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父母说出的话,铺成了孩子未来的底色。 多肯定,多鼓励,多赞美,这便是送给孩子最甜的“甜品”,从小被这些“甜品”包围的孩子,自然会向阳而生,自信,乐观,勇敢。 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真的,但不要走错了方向,用错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