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恐惧,多半来自于父母

发表时间:2023-10-27 16:45

恐惧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从小就本能的害怕一些令人恐惧的场景。那么,婴幼儿何辨别那些看起来并不可怕,实际上却很危险的情景呢?


图片



荷兰的伊拉斯姆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抓来了一笼蒙古沙鼠。然后展示给一群8~12岁孩子的母亲看。 研究人员告诉其中一部分人,这种动物十分危险;又告诉另一部分人,虽然这个物种来自其他国家,但是它们非常温顺友善。

接下来研究人员告诉这些母亲,它们的孩子要近距离观察这些蒙古沙鼠。在此之前,研究人员会留出一点时间让母亲帮助孩子做一下事前准备。

最后,被告知沙鼠有危险的母亲的孩子极不情愿的靠近沙鼠。而那些被告知沙鼠温顺的母亲的孩子,在触碰沙鼠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的情绪。

这项实验表明,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毕竟,对所有人而言,家庭是孕育信任感的地方。而且是首要和最终要的地方——父母会向孩子传授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教导他们区分善恶、分辨是非。

但是我们无意间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成为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阻碍,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个实验,那些害怕蒙古沙鼠的母亲也会对孩子的感受造成影响。

图片

这就是蒙古沙鼠

其实,这些母亲并没有做错什么。要是母亲鼓励孩子去接近吃人的蒙古沙鼠才让人惊恐!

我们会教导孩子:过马路的时候要一慢二看三通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勤洗手并且要天天刷牙。

但是,这些告诫中所隐藏的情绪就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会阻碍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


那么,应该怎样教导孩子呢?

在上面那个实验中,母亲可以这么对孩子说:“不要随便去碰这只沙鼠,它会咬人。但是站在旁边看看也无所谓,这个小动物长得还挺可爱。

这个时候,母亲传递了以下的信号:

  • 孩子你不能过分信任蒙古沙鼠,要对它有所提防,但是它还是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
  • 你不需要喜欢或者纵容沙鼠的攻击性,它的攻击性只是会导致别人不愿意触碰它而已;
  • 尽管这样,蒙古沙鼠还是值得被尊重的,我们也应从不同再一次审视它,而不是抗拒了解这种动物。

当科学家有意识地教导孩子接近或是恐惧一种动物时,整个过程都会顺利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被训练接近这种动物的孩子,会提出更多关于这种动物正面的问题,而被告知要拒绝触碰该种动物的孩子,则会找到更多关于这种动物的负面信息。


由此可见,带有偏见的信息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暗示

要是父母对某种事物、汽车、性别、宗教或者肤色有偏见,那么他们的孩子很有可能也会继承这种偏见。


那些害怕看牙医的父母的孩子更倾向于提出“去看牙医会不会很疼”此类问题,而不会问父母看完牙医后可否得到什么奖励。

现实世界中,父母通过身体语言和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向孩子传递了很多信息”。如果父母对环境中的对象或事件做出适当的反应,那么孩子将明显受益。
—— END ——

图文转自网络,我们只是搬运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