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的父母,从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发表时间:2023-11-06 15:31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一些网友的回答让人心疼:

小时候走路不小心绊了一下,妈妈又会说我做事马虎;


不小心打破一个碗,妈妈也会骂我一整天,导致现在碰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证,一想到要父母请假帮我补办,我焦虑地在宿舍厕所哭了好久……


爸爸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我进行纠错,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从小就畏手畏脚,敏感焦虑,经常处于内耗状态......


其实看看自己周围的家庭,会发现身边不少父母总爱在一些小事上纠结,总盯着孩子的琐事不放。


比如:


孩子写作业姿势不对,握笔姿势不对,不小心洒了一杯水,默写错了一个字,考试扣了一分……都会被批评很久很久。


天天挑孩子毛病,还时不时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总想让孩子按你说的去改变。


因为你太焦虑了,孩子在你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慢慢他也会变得跟你一样,焦虑敏感自卑


最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图片


孩子最怕的也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父母无时无刻的数落和打压。

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孩子,会损害孩子的精气神和向上的动力。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孩子犯错了就不用管,而是家长一定要改变管教的方式。

用积极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而不是无止境地说教、挑刺。


图片
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耗的是孩子的心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在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这句话,我深有体会。

小的时候,我常因筷子拿不稳,把米粒掉在桌上。

妈妈见了,就会指责我浪费粮食,所以现在吃饭时,桌子上掉了任何饭菜,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要把它捡起来吃掉;

衣服上蹭了一点脏东西时,妈妈也会大声斥责我不讲卫生,从此之后,我就养成了洁癖和强迫症,眼里再见不得一点脏乱。

我的这些改变,都被父母误认为是成长,然而只有我自己明白:

当年的数落和打压,在我心里留下了多大的创伤,以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用余生治愈童年。

盯着孩子的琐事不放,消耗的是孩子的精气神和向上的动力。


图片


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脆弱,如果父母在处理小事情时过于苛刻或者粗暴,就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

1.你不以为然地啰嗦,正在消耗孩子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

评价、指责和命令都属于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孩子遭受到无形的“精神暴力”。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孩子走出房间喝水,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听了后瞬间暴跳如雷:“能不能别问了?”

妈妈一脸懵的恼怒了:“我问问有错吗?他为什么不让问?”

跟孩子沟通后,赵老师得到了孩子角度的妈妈:

妈妈一天好几遍地问作业写完了吗?

并且,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会说:

“写完了就应该在那里发呆吗?你不会再去刷几页题,多背几个单词吗?”

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会说:

“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没写完还坐在沙发上发呆?

每次都是我推一下动一下,你难道是在给我学吗?真是让人心累!”

原来,无论孩子怎样回答,迎面而来的都会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日复一日,孩子十分排斥跟妈妈沟通。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一切教育手段都是零,没有任何意义;而父母怎样跟孩子交流相处,就会有拥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图片


2.你控制不住的情绪,正在吸食孩子的能量

网上有过一个火爆的视频:

一位妈妈情绪失控,不顾自己丈夫和身边人的阻拦,拼命撕扯着一个小女孩,让女孩给自己1岁多的儿子道歉;

因为小女孩在玩耍时,从她趴在地上的儿子背上踩了过去。

在这个妈妈暴力为儿子争取道歉时,不但小女孩吓哭了,她自己的儿子也吓得“哇哇”大哭。

可以想象,那个孩子在妈妈的情绪大爆发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

年幼的孩子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发怒,他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

会想“我是不是一个爱惹麻烦的孩子”,甚至他会为自己无力让父母高兴起来而难过。

这样,孩子会长期处于自我责备的压力状态,从而影响孩子的能量与活力。

本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在父母的无限放大后,就变成了孩子招架不住的大事。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能量小宇宙,如果不断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与其紧张孩子,不如做好自己。


图片
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会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大工程,作为父母,我们只要把握住其中方向、底线和原则就够了,不要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具体细节的内耗中。

1. 就事论事,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在遇到事情时,我们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完孩子是否受伤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

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很容易承担的。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但如果父母怒骂“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或者即使没说话,但眉头紧锁,眼神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

那么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用来应对父母责骂带来的恐惧和羞耻。

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

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的成长会帮助更大。


图片


2. 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孩子为什么总是小错不断,因为他们是孩子呀!

好奇心的驱使、做事情的经验不足以及动手能力比较差,都会让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却往往力不从心。

所以,犯错或许根本不是孩子的本意。

当孩子发生一点小事,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忍不住想要说话,就请先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孩子。

切身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老板经常挑你刺,你会如何想),这样也许就能够多一点包容孩子的心了。


图片


3. 与其盯着孩子的错误,不如看到孩子的好

没有任何一个人,当他在你面前感觉很糟糕时,他还会愿意听你讲道理。

一个人只有在别人面前感觉有价值的时候,他才会愿意听你说。

所以每次在我们与孩子说话之前,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一次对话,我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


这一次对话,会让我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好吗?还是会爆发更多的问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积极的,那我们就可以跟孩子敞开心扉随便说。

如果会爆发更多问题,那就选择沉默吧。

有时候即使不说,孩子也会慢慢领悟到。

家长要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只有当孩子得到正向的肯定和支持时,她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快速地成长。

用爱滋养大的孩子,才会心中有爱,才能包容这个世界。


图片


家庭关系中最稀缺的就是“松弛感”,能给予孩子“松弛感”的父母,虽普通平凡,却能治愈孩子一生。

好的父母,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在小事上过于内耗。

只需要用无条件的爱,用顺其自然的松弛与轻盈,为孩子保驾护航!

  图文转自网络,我们只是搬运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