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理韧性,远离玻璃心或成为“空心人”!

发表时间:2023-04-21 15:20



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内卷,孩子们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导致许多缺乏心理韧性的孩子出现了“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生活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很多人开始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出现了如此多的“玻璃心”和“空心人”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孩子远离“玻璃心”或成为“空心人”?下面九大方法助力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图片

一、给孩子植入“成长型心态”,能直面失败

德韦克提出,人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心态,一种是固定型心态,另一种是成长型心态。


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性是天生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成功取决于人对自己天分的展示。固定型心态会让孩子缺乏心理韧性,如我们表扬孩子“你真聪明!你真棒!”这就会养成孩子固定型心态。


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则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质是可变的素质,是可以发展的潜力,成功取决于人的实践和努力。具备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认为事情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他们是否努力,与自我无关,因此他们会不惧怕挑战和失败,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要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表扬孩子“你很努力,在尽量去尝试了!”,就是在给孩子植入成长型心态;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你只是尚未做到”,隐含的意思就是“你能做到,只是目前还没有做到而已”。

二、培养孩子积极心理观念,保持乐观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人类可以凭借改变内在的心态来改变他们外在的生活。”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她的看法。


在批评教育孩子失败时,不要用导致悲观的词语总是、一直、从来、什么都不会、一塌糊涂、笨、不行、不如他人、废物等,如果用这些词语说了孩子,要赶紧改过来,换一种积极归因的说法。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刻意引导孩子,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给孩子增加积极、乐观的成长底色。“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的感受现在,乐观的面对未来‍‍,这是积极心理学里面强调的人的这种状态。

图片

三、“制造”让孩子受挫折的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也是造成许多孩子心理脆弱、情绪易失控、逃避问题甚至轻生等现象的原因。


家长可以人为“制造”一些让孩子受挫折的机会,比如鼓励让孩子参与体会挫折感的游戏或活动,如一些合作性的桌面游戏、电子游戏,以及户外挑战等,这有助于建立对挫折的容忍度和减少对竞争者的敌意感。


家长尤其不能为了让孩子开心而故意让孩子赢。也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比赛、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面对一些挫折,这时候家长便可以适当让他们独自面对,独立解决困难,提升他们的抗挫折力。

四、教会孩子管理情绪、调控感受

人的耐挫力和心理免疫力低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应对技能。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问题时,他就会对挫折感到愤怒、郁闷,或者感到焦虑。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教孩子一些具体的应对技能。


第一步,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家长应从小引导孩子,感知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了解自己的感受并能够用比较丰富的语言表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


第二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再教给他处理的办法。


第三步,帮子孩子正确调整情绪。可以把它当作一阵风,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教孩子平静技巧,告诉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冲动,要静下来想一想。此时可以数数,慢慢从1数到10,也可以做深呼吸,具体方法是用鼻子吸气时数“1、2、3”,屏息时数“1、2、3、4”,再通过嘴呼出气,同时心里数“1、2、3”。这些平静技巧基本上可以帮助孩子在面临问题时,不会立即采取“战斗或逃跑”的应激反应。

图片

五、提升孩子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和过早干预,避免立即出手解决孩子的问题,可以为孩子提供支持,但不代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因为如果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绝望时,通常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他们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那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尝试充满信心。


有效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放慢脚步。即遇到问题,首先要“停下来想”,将暴躁的情绪转变为冷静的思维。第二步:摄取观点。即尝试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第三步:建立目标。让孩子确定自己希望的事情,罗列出所有可以促使目标达成的行为。第四步:选择途径。在具体行动前,一定要分析每一条道路的利弊,充分评估每一个选择,每个目标,至少列出两个路径。第五步:检查方法是否有效。任何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如此的顺利,那么,当上述过程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孩子选择另一种方式再试一次。


其次,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后,我们就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无法提出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帮他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但是不能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最后,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付出的努力。当我们发现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付出的努力时,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

六、教会孩子调节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童年期不良经历给身体和心理健康及大脑发育带来危害的关键诱因是压力。给身心造成损伤的并不是压力源本身,而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在压力面前所作出的反应。


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在感受到压力时,会企图逃避、对抗和陷入其中来应对压力。要么假装压力不存在,要么就是用各种方法压制压力,或是彻底沉溺在压力之中,被压力控制,完全停不下来;而认为压力有益的人则会主动积极地面对压力,把压力转化为人生的资源。


如何积极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呢?策略一:接纳积极压力。承认压力的存在,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候,静静地感受它的存在,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看到压力背后的真实意图,压力是一种提醒,提醒你可能忽略自己已久,留出时间好好探索你内在的真实需求,与压力和谐相处;通过呼吸和抚触安抚自己的身体,感受压力在身体的哪个部分,好好安抚。身体放松了,心自然就放松了。


策略二:减少消极压力。做好压力管理,建立平衡的生活,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障碍,或者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和缓冲,不要让孩子处于猝不及防或者压力爆棚的状态。

图片

七、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动实践

心理韧性虽然是属于心理层面的能力,但是却和我们的身体素质、生命活力有着极大的关系。体育有着健体、舒展、强心、壮志等重要作用,对包括心理韧性在内的诸多品质有着良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体育运动中的不服输、不气馁,失败了再挑战等优秀品质也正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路径。


除了体育运动之外,劳动也是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劳动中所形成的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就是心理韧性的典型表现。


因此,在对孩子的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体育还是劳动教育,都是孩子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抓手。建立在身体锻炼基础上的心理韧性,是身体的记忆,会成为人的自觉选择和终生受用的能力,是带得走的能力,这种蕴藏在身体里(不是仅停留在认知层次)的心理韧性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八、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发挥榜样力量

充满爱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有价值,有人爱,那么他就有走出自卑、勇敢成长的力量”。因此,在教育生活中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愿意选择坚强、愿意勇敢挑战的内在力量。“好关系就是好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好的关系能让孩子在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中勇敢前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老师等永远都是孩子潜意识中模仿的对象,很多父母不经意的行为和干涉,反倒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逆境时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如果在面对挫折时,家长自己的情绪都很难控制,孩子的情绪也会如此,因为他们看到了你的样子。

图片

九、重视孩子安全与生命教育

重视安全与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生命意志顽强的孩子韧性更强。


教育孩子注意安全,珍惜生命;培训孩子生存技能,如:被食物卡住怎么办?地震怎么办?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给人心肺复苏等;培养生存意志,可以一起观看和讨论积极成长的电影:《美丽人生》、《海啸奇迹》、《鲁滨孙漂流记》等,让孩子知道,人生有许多的未知和磨练,需要的是培养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强大的求生能力,不能放弃希望!


心理韧性是一个高难度的话题。韧性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遗传、成长环境、养育方式、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神经回路和生化物质等。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期待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